固定指数增强结构(简称固定指增结构)通俗理解就是一种收益与某个市场指数挂钩,并在该指数涨跌幅的基础上,额外给到投资者一定的年化固定收益(又称为“固定增强收益”)的结构类型。
固定指数增强策略以产品形式为投资者所呈现,穿透底层资产来看其实现路径一般是通过参与证券公司所发行的非本金保障型浮动收益凭证或与证券公司签署场外收益互换协议。固定指数增强结构的特征及适用场景
固定指数增强结构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挂钩的指数涨跌幅相同的“浮动收益”;另一部分是通常在产品购买之初,或者合约确立之时会明确约定的“固定增强收益”(年化),这部分由券商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并在特定的报价有效期内不会变更,这也是固定指增区别于私募量化指增策略以及公募指增策略的重要差异之一。
当挂钩指数上涨或横盘震荡时,固定指增结构能取得比指数更优的增厚收益;当挂钩指数下跌时,通过“固定增强收益”部分所提供的安全垫能够减少下跌带来的收益损失。
固定指增结构在定制过程中,有一定灵活性,对挂钩标的、交易期限、锁定期限、固定增强收益分红安排、流动性安排等都可以灵活调整以满足客制化需求。
固定指数增强结构适合于看好某个权益类指数的同时希望获得涨跌幅以外的超额收益,且有承担本金损失风险能力的投资者。
以下述固定指增结构参考要素为例:投资者可获得的收益=指数涨跌幅(绝对)+年化6%
情景1:持有12个月后,假设到期时中证1000指数涨幅为5%,叠加6%的年化固定增强收益,投资者可获得11%的绝对收益;
情景2:持有12个月后,如果到期时中证1000指数的跌幅为5%,叠加6%的年化固定增强收益,投资者可获得1%的绝对收益。
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固定指数增强结构的收益由“浮动收益”和 “固定增强收益”两部分组成。其中浮动收益部分随挂钩指数的涨跌幅而变化,而固定增强收益部分的收益实现包括以下两种主要来源方式:
证券公司作为指数增强结构的交易对手方,通常会买入对应金额的股指期货多头合约来代替指数现货实现建仓。
(1)当建仓时股指期货处于贴水状态(即股指期货价格低于指数现货价格),由于股指期货合约到期将收敛至现货价格水平,这部分差价将带来额外收益。通常贴水越大,证券公司对固定指增的报价越高。
(2)场内股指期货实施的“保证金交易机制”,投入更少资金便可实现同等名义本金的仓位配置需求。假设投资者投入100%的本金参与固定指增结构,部分资金用作股指期货保证金之外,剩余资金将投向货币基金等现金管理类资产以实现收益增强。
在传统的固定指数增强结构的基础上叠加挂钩特定标的的期权结构,还能够构建多种固定指增变种结构,满足更多元的投资需求。
多倍指数增强结构运用传统指数增强结构中的“固定增强收益”买入相同标的的看涨期权,实现期末挂钩指数上涨时,投资者能够更高参与率地放大上涨收益的效果,而当指数下跌时仍然只需要承担指数1倍的下跌损失。
多倍指数增强结构适合于看好该指数标的,对于该标的后市行情较有信心,希望获取高于指数本身涨幅,且能承担本金损失风险的投资者。
情景1:持有12个月后,假设到期时中证1000指数涨幅为5%,由于上涨参与率为200%,傲世皇朝平台登录地址投资者可获得10%的绝对收益。
情景2:持有12个月后,假设到期时中证1000指数跌幅为5%,投资者的收益与指数跌幅相同,即为-5%。
多倍上涨指增的变种结构很多,可以叠加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等,营造出加速上涨、减速下跌等多种效果。
区间指数增强结构运用传统指数增强结构中的部分“固定增强收益”买入欧式看跌鲨鱼鳍期权,构建特定区间内的稳固安全垫——当挂钩指数的期末涨跌幅处于特定区间内时收益率维持某一个固定收益率不变;而在特定区域外则呈现传统指数增强结构的收益特征,即指数涨跌幅+固定增强收益。
区间指数增强结构适合看好特定标的指数,同时担心指数有回调风险,希望获得一定下跌安全垫保护的投资者。同时,该类投资者需要愿意承担本金损失风险。
情景1:持有12个月后,中证1000指数期末价格/期初价格>105%,投资者可获得收益=指数涨跌幅(绝对)+年化1.5%;
情景2:持有12个月后,80%≤中证1000指数期末价格/期初价格≤105%,投资者可获得收益=年化6.5%;
情景3:持有12个月后,中证1000指数期末价格/期初价格<80%,投资者可获得收益=指数涨跌幅(绝对)+年化1.5%。
(1)本金损失风险:当固定指增结构的挂钩标的收盘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者可能会发生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发生本金亏损的情况。
(2)流动性风险:除协议约定可提前赎回的固定指增结构外,投资者所持有的相关产品无法提前变现,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资金使用安排和流动性。
(3)信用风险:产品/合约的兑付取决于券商的正常履约,为尽可能避免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在选择底层固定指增资产时,投资者可优先选择与实力雄厚、评级较高的证券公司合作。